摘要
國內美術館界近年來日趨重視實際與學校的教育合作經驗,但長期礙於中央體制牽動美術館與校方之政策不同,合作難以達到教育深化之推展層面。為精進除弊,本文立基於「館校合作」模式之上,將美術館設立為情境建構的學習場域,以戲劇做為跨域整合起點,透過「創作性戲劇」策略主題式教學,並強調從「做中學」觸發觀者的多感官經驗,以建構個人之於展覽作品的詮釋。探討依此教育合作方式,對於觀者與美術館/展覽/藝術家的互動關係,甚而對教育端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影響,從中透視美術館教育之跨域整合經驗,以提供未來藝術與人文教育創新改革之參考。
關鍵詞:跨領域教學、戲劇教育、美術館教育、兒童戲劇、創作性戲劇
壹、前言
「館校合作」(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是當今博物館發展的重點趨勢(AAM, 1992),全球各類展館透過不同類型之教學或教育推廣活動支援此項提倡。國內美術館界亦不例外,近年來日趨重視實際與學校的合作經驗,但因起步較晚,且中央體制面向的問題:美術館隸屬於文化部,學校隸屬教育部管轄,兩邊政策無法同步,雙向交流不易,對於「館校合作」的辦理,易流於形式或簡化,精緻發展的可行性低,對於學童的啟迪功能有限。
據此,2010年起,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教育推廣組,嘗試突破美術館教育長期推行辦理的政策、經費與人力的限制,著手展開「館校合作」之教育活動設計。辦理初期,所面臨之困難,即參與教師的任教學級別互異,活動教案規劃無法僅針對特定學級而設計,但礙於參與率牽動辦理成效因素,無法變動教師方的結構,因此,在幼教、小教與中、高等學校教師混合,且多數非美術專業領域的參與者結構之下,這類「館校合作」課程難以達到有效將展覽與課程結合的目的,遑論對美術館產生的情感共鳴。
於是,為了精進除弊,國美館教育推廣組於2013年,著手向大學端專業師資提出邀請,共同參與美術館跨領域藝術教育課程的規劃與討論,嘗試透過「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之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員對展覽的體認,歷時6次合作,辦理成效普獲好評。自此延續至今,例年舉辦「館校合作國美藝研坊計畫」,每年至少選擇一檔展覽,由雙方共同策劃戲劇應用於美術館研習課程,以促進及提升館校合作的實效。
2016年起,館方正式將「館校合作」研習,定位為「藝術教育跨領域研習」,希望以藝術展品為情境建構的背景;以戲劇活動為接收與表達的媒介,透過系統性的引導與教學,開啟參與教師多元體驗藝術的機會。該年,並挑選「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臺灣美術雙年展」作為先鋒,以參展藝術家郭奕臣及依據其作品所創作發行之繪本《宇宙掉了一顆牙》為主題,規劃為期四日的「藝術教育跨領域研習」。其課程規劃包含邀請藝術家於展場介紹自身作品之創作脈絡,並實際帶領參與者進行藍晒創作的體驗;繪本作家則負責說明合創《宇宙掉了一顆牙》(圖1.)1之研發經歷並導讀作品;最後一部分,則由大學戲劇專業教師及其教學團隊,以兒童戲劇編創及「創作性戲劇」活動之啟發,2引導參與者從「做中學」的經驗中,完成繪本改編及兒童戲劇演出。此次活動為館方首次舉辦跨領域學習之課程研習,除了提升參與者藝術感通的能力之外,更希望透過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之融合,為藝術跨域課程與教學提供對話的平臺,藉此激盪出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教育體驗。
圖1. 宇宙掉了一顆牙
資料來源:郭奕臣、林小杯(2016,封面)。
貳、美術館中的跨領域藝術教育
一、美術館潛在的界外功能
博物館本身就是教導和學習的場所(Hooper-Greenhill, 1994)。3回溯博物館的發展走向與趨勢,即發現它從早期以「物件」(object)為主體之收藏與展覽思考模式,逐漸轉為重視發展「人」與「物件」的連結。1984年,美國博物館界經典著作《新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曾記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亦即揭示了「教育」(education)所具備之連接與溝通的角色。在以「人」為本的展覽趨勢下,新型態的博物館展覽,特別強調教育互動展示性的重要,或開闢以學習為導向的教育空間,例如:兒童教育空間、教師資源室、圖書空間等。企圖以多方管道,挑戰藝術品「不可觸摸」之觀賞防線,使觀者透過觸覺、聽覺或實務操作等多元學習體驗,感受與鑑賞藝術品,進而與藝術作品展開對話,欲求顛覆傳統封閉的模式。
感官經驗的啟迪,的確在目前眾多互動形式中屬相當受到重視的一類,而多感官經驗為訴求的教育方式,又比僅有單一感官經驗來得有效(Hooper-Greenhill ,1994)。透過感官的覺知,能使觀者思考、回溯、想像進而發現作品所承襲的脈絡,容易延伸聯結各項主題,發展跨學科學習。此種跨域整合的教育型態雷同於國內跨學科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簡稱「跨領域」)的學習方式,強調跨文化、跨領域學習的概念,結合各門學科與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將所習得之各領域知識融會貫通,達到完形、統合的型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08)。因此,若能以美術館為場域,將導賞與教育深化連結,步驟性設計課程,除了使觀者理解作品,也能使教育端之師生受惠,為藝術與人文教育灌注創新與改革。美術館教育雖不等同於學校教育,但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陶冶學生對於藝術作品的感受、想像與創造的人文素養,並積極參與藝文活動的主要內涵不謀而合。它所提供跨課程間聯結的機會,不只是一種娛樂和興趣,而且能培養觀者主動學習的態度,建立廣泛學習的視野。
而當將展覽場域設立為一種學習環境之時,瑞梭(Roussou, 2004)認為戲劇無疑是一種相當適合的方式。因為,感官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教育更應當涵蓋自由、愉悅、樂趣。至於觀者與展品間的互動,則應配合戲劇與遊戲的精神,採建構學習式進行,為學習者構設一個實質的互動關係,即無論是建構性的遊戲或戲劇,都是使學習者能透過展品相互聯繫;透過互動產生刺激,進而建構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世界的價值關係。國內博物館學者劉婉珍於著作《博物館就是劇場》一書中,嘗試將博物館中軟體(如,人員導覽、行政、策展或活動規劃)與硬體(如,展覽空間、教育空間等)配搭,以「博物館就是劇場」概念闡釋,認為博物館應當主動協助觀眾把博物館展覽空間與展品視為劇本,而觀眾自己則可以是劇場導演,將博物館場域人事物的整體氛圍,與自己過去的記憶與當下的感受交流,成就屬於自己的敘事或非敘事劇場效果,在既定時空裡與博物館場域進行對話性的溝通(劉婉珍,2007)。此等將展覽文本敘事化之理念,特別強調觀者╱教育者的主導權與獨立權,有利提升學習本位之呼籲,使得藝術作品能打破「館」之藩籬,透過戲劇╱劇場的觸媒效應,擁有更多的轉譯空間。
二、館校合作開創契機
一般而言,博物館舉辦研習活動的參與對象如為學校教師,相較於其他觀眾群參加活動的目的性,通常更為明顯,例如:為了獲得研習時數、為了配合新課程、新課綱政策所需具有相關學理知識或新的教學能力……等。儘管博物館與學校在學習正式課程特質上有些許的差異,但在對象、目標與內容方面均有相當的重疊性,使得博物館與學校在教育上的合作極具可能(Black, 2012)。另一方面,無論是博物館或學校對社會都有著共同的使命就是「教育」,兩者若能交流與合作,達到教育雙贏目標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博物館為了能使藝術文化推廣至校園及向下扎根,對於學校的教育推廣甚為重視亦考量更多,因而發展出多種的合作型態。
本次研習課程由國美館教育行政人員向國立臺南大學戲劇教育與應用學系教授提出邀請,共同參與館方課程活動之規劃與討論。「館校合作」方式則是採用國內學者劉婉珍(2002)在「全美美術館與學校合作中心」研究報告案例簡介與個人調查研究中,歸納整理出博物館與學校的主要六種合作模式,分別為:1、提供者與接受者模式;2、博物館主導的互動模式;3、學校主導的互動模式;4、社區博物館學校;5、博物館附屬學;6、仲介者互動模式。其中「博物館主導的互動模式」,係由美術館主導、教師協同方式進行為本活動所運用之模式。第一階段,由國美館主動邀請學校專家共同參與活動規劃,透過系列研討訓練,幫助參與的學校教師可成為活動規劃的主導者之一,學校與館方成為合作與成長的夥伴。第二階段則邁入館方與學校端的雙向溝通互動,共同規劃推展教育。依據「博物館主導」的型態之專業辦理方式,館方需有豐富的專業支援,才能成為理想推動者(廖敦如,2005)。因此,除了藉由館方特有的展覽與教育推廣專業資源之外,挹注館外專業人力或團隊,相互輔助以共同整合跨領域活動課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本次藝術教育跨領域課程,將目標設定為第一階段,以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及語文領域三個部分之專業融合,完成接收者(學校教師端)的專業訓練,以及提升跨領域教學之能力。運用「館校合作」模式操作,能使接收者(學校教師端)在培訓之後,將其所學予以延續,無論是在課程學科之間的聯結,或者在於教師共科合作的概念,均能有機會將傳統藝術教育單一學習的方式,轉化為以「主題」貫穿達到活化的效益。而就學生端的獲益而言,能透過「主題」模式的教學,觀察藝術層次與異同,增進理解與鑑賞的能力,提升審美的經驗。「館校合作」的計畫對於跨領域藝術教育的推行,能同時使雙方認知彼此端的專業及需求,在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提高藝術教育的學習趣味,使得藝術變為可親。
本活動「館校合作」模式架構,如圖2.:4圖2. 館校合作型態與架構圖
參、活動計畫與實施
一、活動計畫說明
(一)研究人員
參與人員包含兩位研究者:一位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師,負責工作坊之戲劇課程設計與執行(含戲劇與視覺藝術融合之理念及相關學理介紹,以及兒童戲劇編、導、演之實務指導);另一位為國美館教育推廣組行政人員,負責藝術家與繪本作者之導覽課程安排,並統籌上課空間與備品之課程相關事務。除此之外,尚有教學團隊─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兩位,協助課程規劃與執行之細節,並負責蒐集資料及記錄。
(二)實施時間
由研究者安排四日(105年12月3、4、10、11日,每日5.5小時,共計22小時)的工作坊課程。
(三)實施場域
國美館展場及研習教室。
(四)參與對象
活動參與者為各級學校現職教師(採線上報名制度):包含2位幼教老師、12位國小老師、3位國中老師、3位高中老師、1位於幼教與小教綜合實驗教育機構之教師,在校所教授之科目分別為視覺藝術、語文(鄉土語言)及表演藝術(戲劇)三類領域,共21人。
(五)活動目標
1、深化學習:透過跨領域課程親近美術館展品、展示情境,協助學校教師增進對美術館展覽與作品的認識。
2、增加能力:以國美館展出之繪本作品:《宇宙掉了一顆牙》作為兒童戲劇演出的藍圖,學習繪本戲劇構成及兒童戲劇表演、編劇與創作,使學校教師獲得帶得走、更好運用的能力與藝術跨域融入教學的信心。
3、同時兼顧教師學習需求及美術館推廣目的,以提升館校合作實益。
(六)活動架構
本活動之課程內容主要涵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戲劇)、語文、音樂與綜合活動等學習範疇。課程首日藝術家郭奕臣與繪本作家林小杯,介紹其創作脈絡與共同製作繪本的過程,揭開繪本故事與創作的面紗,引發參與者之興趣,接續由藝術家分享藍晒創作的作法,繪本作家導讀文本。
圖3. 藝術家郭奕臣戶外教學藍晒法
圖4. 繪本作家林小杯帶領導讀
後續活動第一日2.5小時及第二、三、四日(每日5.5小時)由研究者及教學團隊於國美館實施繪本戲劇教學課程,引領參與者建構兒童戲劇表演方法,同時增進對美術館展覽的認識及藝術跨域融入教學的信心。四日之課程內容與架構設計如圖5.:
圖5. 課程內容架構圖
二、活動策略實施
四日的工作坊活動中,繪本交合戲劇活動於活動第一日2.5小時及第二、三、四日(每日5.5小時)施行。課程兼採文學理論與戲劇實務操作,教學策略如下:
(一)《宇宙掉了一顆牙》的多元讀法
以作家海明威所提出之「冰山理論」開啟學員對《宇宙掉了一顆牙》繪本的多元想像,並透過「象徵」的途徑切入,使參與者能透過己身經驗探索繪本故事。
(二)《宇宙掉了一顆牙》的戲劇活動
透過朗讀,練習聲音的表情,並以繪本故事中的「約定」為題,討論日常生活中的約定有哪些種類與形式。分組進行「靜像畫面」與「思想軌跡」(由戲劇領導者請角色說一句角色當下內心的想法)戲劇活動,強調運用戲劇遊戲表現個體身體、聲音與日常經驗之感受,如圖6.。
圖6. 學員進行「思想軌跡」戲劇活動
(三)深入導讀象徵理論
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臺灣美術雙年展」策展文獻與資料中,尋覓《宇宙掉了一顆牙》繪本作品與策展之間的縫隙與關聯。透過先前戲劇遊戲的引導,使參與者能再次思考策展人之策展理念以及作品特質。
(四)兒童劇本改編與創作理論
介紹兒童喜歡的故事及主題,及兒童戲劇必備的優質條件。讓學員能學習兒童劇本改編與創作的概念,並能反思以《宇宙掉了一顆牙》作為兒童劇本改編與創作文本之可行性,如圖7.。
圖7. 「兒童劇本改編與創作」課程上課情形
(五)顏色與象徵
運用道具「氣球」,第一階段讓學員選擇氣球顏色並於教室空間中遊走,練習走動與定格,依戲劇領導者指示與身旁的人互動,再透過分組討論與分析,認識色彩的感覺聯想、了解色彩與象徵的關聯。第二階段引導以水彩繪畫,來創作與表現出自己記憶的顏色,再請學員試著描述自己的作品與聆聽別人的故事,如圖8.。
圖8. 學員分享水彩創作
(六)感官回溯
準備六道食物(臺中、南投、彰化、臺南、高雄、屏東六縣市特色美食)讓學員品嚐,藉由視覺、味覺、嗅覺的刺激,提升感官知覺與想像的能力。再次分組討論,利用肢體表現出某地理位置的特色景物(景點),能經由現場觀察喚起日常生活的印象,加深對地區的感受力,如圖9.。
圖9. 學員利用肢體表演某地點
(七)從繪本發展戲劇動作、場景與聲音
找出繪本故事中的動詞,分組討論動詞的動作,並輪流演出, 增加肢體動作的廣度,提升戲劇的張力。再請學員以四格場景呈現出一則童話故事,建立學員對於戲劇舞臺區位、舞臺構圖的概念,且能從繪本發展詩詞與兒歌創作,如圖10.。
圖10. 分組練習戲劇動作
(八)學員創作及演出呈現
上午由學員分工製作道具、討論與排練。再由老師看排提出修正建議,下午分組正式演出。訓練小組能協調與分工,合作完成戲劇演出。演出完成後,全體進行座談,如圖11.~14.。
圖11. 老師看彩排情形
圖12. 分組彩排
圖13. 分組呈現正式演出
圖14. 反思與討論時間
肆、實施結果分析
本次活動參與對象包含2位幼教老師、12位國小老師、3位國中老師、3位高中老師、1位於幼教與小教綜合實驗教育機構之教師,其中2人因故早退,全勤人數合計19人。研究經由交流訪談的觀察、攝影與側翼記錄,以及問卷調查方式—設計問卷選擇題6題,問答題6題,主要調查學員的參加頻率(題號1)、參與動機(題號2)、對美術館軟體、硬體的滿意程度(題號3-7)、參加心得與感想(題號8-12),統計回收有效問卷共19份,分析數值百分比四捨五入取至小數點下第一位,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一、問卷調查
1、參加國美館教師(教育)研習活動次數
參加次數(次) |
人數 (比例) |
1 |
12 (63.1%) |
2-5 |
5 (26.3%) |
6-8 |
1 (5.3%) |
10以上 |
1 (5.3%) |
總和 |
19 (100%) |
動機類項 |
人數 (比例) |
學習新事物,終身學習 |
6 (31.6%) |
為教學應用 |
10 (52.6%) |
喜歡戲劇或繪本,再精進學習 |
3 (15.8%) |
總和 |
19 (100%) |
3、對於這次研習活動的時程規劃覺得滿意嗎?
4、您對此次研習的授課內容(含講義與教材):
5、您對此次活動場地、展覽等硬體設備:
6、您對此次研習講師之安排:
7、本次課程對於您未來在教學(或藝術生活化)的應用上有幫助嗎?
滿意程度 /人數 (比例) 項目 |
非常滿意 |
滿意 |
普通 |
不滿意 |
非常 不滿意 |
總和 |
---|---|---|---|---|---|---|
3、時程規劃 |
17 (89.5%) |
2 (10.5%) |
0 |
0 |
0 |
19 (100%) |
4、授課內容 |
17 (89.5%) |
2 (10.5%) |
0 |
0 |
0 |
19 (100%) |
5、活動設備 |
13 (68.4%) |
5 (26.3%) |
1 (5.3%) |
0 |
0 |
19 (100%) |
6、研習講師 |
17 (89.5%) |
2 (10.5%) |
0 |
0 |
0 |
19 (100%) |
7、教學幫助 |
14 (73.7%) |
5 (26.3%) |
0 |
0 |
0 |
19 (100%) |
五項整體滿意度 |
15.6 (82.1%) |
3.2 (16.8%) |
0.2 (1.1%) |
0 |
0 |
19 (100%) |
8、請問您參與這次研習活動有什麼樣的印象與感受?和您參與過的其他研習有何不同?
課程感受 |
人數 (比例) |
---|---|
實作與理論並重 |
3 (15.8%) |
活動專業用心,學員投入 |
3 (15.8%) |
課程安排循序漸進,豐富充實 |
3 (15.8%) |
實務內容很受用,主動學習性高 |
6 (31.6%) |
與夥伴共同激發創意 |
4 (21.0%) |
總和 |
19 (100%) |
增進對展覽的認識 |
人數 (比例) |
---|---|
有(是),更清楚展覽核心精神,了解藝術家創作想法,情感記憶與這片土地上的連結 |
14 (73.7%) |
有,對展覽更有興趣,會想再來參觀 |
2 (10.5%) |
非常清楚,感謝費心安排,受益良多 |
2 (10.5%) |
很好,而且下次會更注意活動時間及參與 |
1 (5.3%) |
總和 |
19 (100%) |
答:經歸納整理可分為:(1)對藝術創作、繪本和戲劇跨領域的結合(2)藝術家及繪本作者的自述、講述分享與直接對話、藍晒圖製作(3)實際操作的部分,童劇改編、構思、創作,進行很多不同的表演方式三方面的回饋:
(1)藝術創作、繪本和戲劇跨領域的結合。
S3:靜態的賞析到動態的呈現,創作過程的多樣面向,開發自己更多的潛力、
也很享受;S14:整個活動包含作品欣賞、創作彩繪及戲劇跨足各藝術類別
又有美食可體驗太豐富了!(S3-01010-1) (S14-01010-1)
(2)藝術家及繪本作者的自述、講述分享與直接對話、藍晒圖製作。
S2透過他描述創作的歷程與內在感受,讓我很感動;S6對於創作與作品能
夠有所內化與昇華、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感動;S1藝術家分享作品之於自己
的意義,讓我們對主題的繪本有深刻的情感了解。(S1-01010-2) (S2-01010-2)(S6-01010-2)
(3)實際操作的部分,童劇改編、構思、創作,進行很多不同的表演方式。
S7繪畫的印象最深刻、喜歡大家集體創作的感覺!記憶的畫,讓我可以有
很自然的臺詞;S9有系統的理論架構,很有層次的體驗繪本;S4老師團隊
所帶的活動都很有趣與實用,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S8感官回溯之旅味覺
的體驗讓我覺得繪本更有生命了;S10最喜歡靜像畫面或主題默劇式的練
習;S17各組依照各地特色運用肢體演出;在創作過程中集思廣益的創意,
總能給人驚喜,接著抽籤演出,集合之前的演出再創新是最令人開心的;S18
繪本中動詞的動作練習,原來簡單的動詞、簡單的動作也有這麼多的變化,
與大家之間的交流激盪出最好的、最棒的呈現,也更加了解身體的感知有前
中高後不同變化,讓身體有更多的開發,而在眼神上的呈現也是非常重要;
S19思路追蹤,可以更深入了解角色思維。繪本逐步建檔成一部戲劇的過
程,腦力激盪最用力也最精彩。(S7-01010-3) (S4-01010-3) (S8-01010-3)
(S9-01010-3) (S10-01010-3) (S17-01010-3) (S18-01010-3) (S19-01010-3)
11、本研習是否讓您對藝術教育跨域合作,產生了什麼樣的看法或延伸思考?
答:經歸納整理可分為:(1)對戲劇應用的延伸想像(2)課程心得(3)對美術館活動看法三方面的回饋:
(1)對戲劇應用的延伸想像:
S1對於繪本應用教學現場,通過此次研習,讓我思考不同的層面,可能
會改變我靜動之間的轉變;S5現代戲劇融入鄉土課程、帶入課程;S8由
繪本而劇本,可以在故事完後,加入劇本演出,增加孩子的印象及上課內
容的深度。跨域合作…可能讓學生自行作畫,再連結成劇情,自己或許會
帶學生這樣做;S16在學教育的背景下,會希望藝術教育工作者,在設計
幼兒、兒童相關產品時,能多考量是否符合幼兒,兒童發展等;S15對於
自己教學場域與狀態有所省思與檢視,戲劇能引導跨領域學科的串聯令人
印象深刻。(S1-01011-1) (S5-01011-1) (S8-01011-1) (S16-01011-1)
(S15-01011-1)
(2)課程心得:
S3團隊激盪的火花讓人驚嘆,人人都可以是「學習的老師」;S6活動設
計的層次性,有助於參與者打開心房,放鬆自己,單純因開心而樂在其中;
S11戲劇「自我投射」的關係,也牽動個人深層、內在的一部分。從學員
回饋中,知悉、療癒或打開個人的情感黑洞漸獲彌補,其力量之大,無法
可擋;S9故事、繪本、創意真的很燒腦!將理論與現實結合是很棒的感
受;S6可以遇到來自不同領域的教師(學員)(幼教、國中、戲劇),有
各式各樣的想法與交流,會有意想不到的火花,這是一種很棒的研習;S12
藝術教育涵蓋很廣,本研習藉由繪本及觀賞藝術家作品,讓我們更懂得創
思、文學、美術、戲劇結合;S10沒有想像過兒童劇本可以與國美館的雙
年展作品互相連結與合作。認識到兒童藝術教育也可以從專業美術作品中
找到靈感與題材;S9這次研習,讓我覺得戲劇演出,除了視覺藝術道具
的處理外,還要深入了解人文的部分,創作的理念,角色的融入。在做感
官課程時,還能延伸到社會領域各地的特色小事,對地理環境的認識可更
深入;S7藝術跨領域的結合需有層次且自然銜接,繪本與戲劇的結合過
程需呈現的多元媒材融入更多藝術元素,研習後有更寬廣的思考切入,五
官回溯、記憶重現…..;S2更能了解原來藝術家與畫家的思想,現實與
抽象該如何達到平衡。從繪本出發加入戲劇,相疊而呈現所表達成的戲劇
表演,讓學習者能淺顯易懂加速地進行狀況,有好的開始就是踏入成功的
一大步。(S2-01011-2) (S3-01011-2) (S6-01011-2)(S7-01011-2) (S9-01011-2)
(S10-01011-2) (S11-01011-2) (S12-01011-2)
(3)對美術館藝術教育跨域合作活動的看法:
S2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構想,合作起來也沒有問題,希望國美館可以多辦理這類的研習;
S8早就該做了,應該全面推廣;S14、S18、S19太喜歡國美館能辦這種研習了,作品離我有更近、更能有對話了~
(S2-01011-3)(S14-01011-3) (S18-01011-3) (S19-01011-3)
12、您還有什麼建議或想補充的嗎?
歸納整理可分為:建議、感謝文及其他補充三方面的回饋。(略)
(二)研究成果回饋
透過綜合交流訪談的觀察記錄及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國美館的教師學員參與活動,三成為純興趣與欣賞之外,近七成都是對課程抱有學習目的性的期待。 而除了希望能獲得館方展覽訊息,透過課程找尋作品與自身知識、經驗連結,加深對作品的認識之外,同時更期待及渴求獲得與其教學相關的技能,或透過跨領域知識結合教案的啟發,能對個人有所助益。
再者,有近九成的學員非常滿意活動安排之講者、授課內容與時程規劃,普遍都滿意對其教學上是有正向啟發,肯定透過跨領域課程實作與理論並重的活動引導,更能促使他們實際參與行動和不斷思辨,並轉化自己的生命經驗及文化觀點,而對展覽與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通過繪本戲劇讓戲劇不再只是表演,美術館展覽作品也不再是艱澀難以親近、理解的藝術創作,而能真正與美術館展品、展覽產生關聯與建構意義。
回饋紀錄顯示一般的研習活動安排較為靜態及採被動思考,但這次課程安排充滿活力與熱情,活動過程中具有高度主動思考性,且和夥伴進行創作時總可激發許多潛力、發想與創意,再透過課後的交流討論,研究對象彷彿重回學生時代一樣,有機會和同伴溝通、相互傾聽與分享,無論最後演出是否完美,過程中時常有人真情流露、有感而發,使得整個活動有許多充滿感動與熱淚盈眶的時刻。若以創作性戲劇的本質回應參與者之回饋,則可發現「創作性戲劇」的特性:即不以發表或展演為目的,而特別著重練習的「過程」而非結果,是一種以過程為中心的學習(McCaslin, 1984)。透過戲劇綜合所學、所思及所想,能確實實踐戲劇活動是多面向的、互動的學習經驗,能統整參與個人的經驗、鼓勵自我探索省思、與他人互動合作時,使個人獲得成長與啟發(林玫君,2006)。
伍、結論
繪畫起源於生活形象的真實描繪,無論寫實或寫意,具體形象或抽象意義,它都映照了藝術家當下的心理活動與特徵。戲劇亦然,它是人類生活的寫照,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精神狀態。然而,無論繪畫或戲劇,任何藝術都來自於人的創造。 藝術除了具有審美的價值之外,它也代表著溝通的渠道,作者藉由作品抒發情懷,也期待著與觀者的對話或來自於觀者的聲音。唯當今藝術教育,即使已逐漸排除將藝術作為職業化訓練的目的,但仍多偏向以單科教學,而繪畫、音樂都需要具有高度專業性的素養,方能有機會一親芳澤。唯獨戲劇的包羅萬象,能以敘事手法將各類藝術專業融合,它和繪畫及音樂之不同,即在於其所需要的元素之建構性大於單一獨立性,因此,以戲劇作為跨域整合之起點,是取決於它的表現方式,能將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以包容時代及社會的養分,吸引觀者進行理智的分析與判斷,以及直覺的想像。藝術教育所給予學生的審美經驗就是這個兼具理智與想像的喜悅。如同Best D.所提倡觀賞藝術,應具有抽離與介入二種態度,兩者之間需相輔才能相成(廣梅芳譯,2003)。
美感經驗固然有別於藝術欣賞,但在領會藝術的過程中卻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觸媒效應能激發參與者回溯自身的感官記憶,在心靈悸動之餘進入精神層面的欲望、意圖與處境,進而轉化在戲劇創作的進行中,組合、累積和架構出自身之於作品/文本的詮釋,觀者與藝術家的互動關係亦在此產生轉變。從問卷調查的回饋中,有兩個部分是參與者印象最深刻之處,其一是藝術家現身說法他的創作觀及藍晒圖教學,其二是戲劇活動與演出,這兩個部分均涉及個體美感的體悟與覺察,但同時也都具有一個共通之處,即從實作中學習。透過實作經驗能深刻的實踐參與者對於作品的聯想,特別是戲劇作品,包含劇本、表演與設計,豐富的語彙表達,給予參與者思考和演繹的機會,並為作品製造再創與延伸的空間。
此次跨域整合課程獲得參與者高度的好評,但過程中需要有國美館的行政資源提供、館校合作機制的建立、藝術家及戲劇團隊對於課程設計的共識,在此多方挹注之下,方能完成「館校合作」第一階段的目標。第二階段則建議參與者在學校針對主題邀請相關學科教師共同設計與執行;亦或汲取本次工作坊之跨領域學習經驗,從學校課程出發,以戲劇之多元學科融合概念,進行跨課程的嘗試。即使主題式教學目前在國內尚未形成風氣,每位教師所負擔的教學工作與進度鬆綁不易,藝術教育跨域整合教學在校實行,勢必有其高度的挑戰。但是,經由第一階段的學習興趣啟發與養成後,它能提供參與教師明確的指南、足夠的信心及創新課程的養分。運用自身參與的經驗,突破傳統學科的界線,課程整合成為未來藝術教育的趨勢,應是可期待的進行式。
參考文獻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與發展。美育,154,78-83。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取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
要修訂草案%28分冊%29.pdf
郭奕臣、林小杯(2016)。宇宙掉了一顆牙。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廖敦如(2005)。我的教室在博物館:英美「館校合作」推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博物館學季刊,19(1),79-97。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南天。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市:藝術家。
廣梅芳(譯)(2003)。Best D.著。理性的藝術(The Rationality of Feeling: Learning
from the Arts)臺北:心理。
AAM. (1992). Excellence and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Black, Graham. (2012). Transforming museu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Routledge.
CMNC.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Hooper-Greenhill, E. (199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museum. London, UK:
Routledge.
McCaslin, N. (1984).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4th ed.).
New York:NY: Longman.
Roussou, M. (2004).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play: 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vity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2(1), 2-23.
附錄一
(一)《宇宙掉了一顆牙》創作概念
藝術家於書中自述其創作概念如下:
1986年那年春天,我7歲,父親帶著全家前往墾丁找尋著每隔75年才造訪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當時正在換乳牙又有蛀牙、小小的我一直忍著牙齒的疼痛,在漆黑的星空下尋找那拖著長長尾巴的哈雷彗星,而這深刻的記憶也開啟了我對宇宙的想像。
多年後我許下了諾言,希望能在2061年再次看到它,也因此醞釀了《宇宙掉了一顆牙》這繪本的想法:希望透過故事,以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時刻為起點,在身體、宇宙、記憶之間,相互交織出一段關於承諾的故事。宇宙的浩瀚之下人類是如此渺小,但拉近到個人的記憶與想像,你我就像一顆恆星,在屬於自己的宇宙星系裡環繞。哈雷彗星每隔75年便會環繞到地球的近日點,以現代人的壽命來說最多能親眼看到它造訪地球兩次,而這兩次的回歸點也與每個人換牙兩次(乳牙、智齒)的生命週期相對應。人體口腔成為身體內太空的隱喻,口中每一句話所許下的承諾,都將成為一段記憶。也許不是每個承諾最終都能實現,但透過這故事能讓一個承諾不斷延續下去。
2061年那天到來的時刻,也許有人終將能完成它—一段記憶、一顆牙齒、一整個宇宙、一句75年的承諾(郭奕臣、林小杯,2016)。
(二)《宇宙掉了一顆牙》內文
天空是藍的
海是藍的
地球是藍的
那 腦海裡的記憶呢?
記憶會不會是藍色的呢?
太陽沉到海裡,
是去找她的藍色記憶嗎?
男孩:「爸爸你要帶我去看什麼?」
爸爸:「秘密」
男孩:「看海嗎?」
爸爸:「不是!」
男孩:「看夕陽嗎?」
爸爸:「不是。」
------
男孩:「爸爸!黑漆漆的了……」
爸爸卻把車子熄火,四周變得好安靜,也更黑了!可是……
星星 都亮了起來。
男孩:「爸爸,那尾巴很長,發著光的,也是星星嗎?」
爸爸:「是啊,那就是我們今天晚上的秘密—哈雷彗星!他很特別,他要很久很久才會經過地球一次。」
------
男孩:「很久很久是多久?」
爸爸:「要75年那麼久。」
男孩:「75年很久嗎?1…2…3…4…5…6…7…8…9…10…11…12…13…14…15……這樣數還要數好久喔!」
------
男孩:「嗯……75年,他是到處去玩嗎?他都去哪裡?都在做什麼呢?我也好想一起去!」------
爸爸:「帶他來看哈雷彗星,竟然睡著了……」
------
爸爸:「他夢見了什麼嗎?」
------
男孩:「哈雷彗星您好!請問你要去哪裡?」
哈雷彗星:「噢,我一直在宇宙旅行!」
男孩:「我爸爸說你還會再來這裡,可是要75年以後,真的嗎?」
哈雷彗星:「對,我還會再來,只是宇宙太大了,一定得花這麼多時間。」
男孩:「宇宙有多大?」
哈雷彗星:「嗯,比100個全世界加起來還大。」
------
男孩:「哈雷彗星,你長得有點像牙齒耶!」
哈雷彗星:「是啊,宇宙其實是個超級大嘴巴,我就是宇宙掉了的一顆小乳
牙。」
男孩:「我也有乳牙,而且快掉了,你看!」
------
男孩:「為什麼你發出的光會那麼亮?」
哈雷彗星:「因為我儲存了很多記憶啊!」
男孩:「儲…存…記憶……什麼記憶?」
哈雷彗星:「你們看著天上星星說的話、許的願,就是讓我發光的記憶!」
男孩:「我們說的話讓星星發光?」
哈雷彗星:「嗯,開心的話,難過的話,儲存了越多,我的光就越亮!」
男孩:「那等我乳牙掉了,我要把它收好,它可能也有很多記憶。」
------
哈雷彗星:「我要繼續去旅行了。」
男孩:「我們約好了,你一定要再來喔!」
哈雷彗星:「嗯,75年後見!」
------
小男孩醒了,一直在搖的那顆乳牙終於掉了,這讓他想起他和哈雷說的話。
男孩:「爸爸,我剛剛做了一個夢!」
爸爸:「什麼夢?」
男孩:「秘密!」
------
男孩:「爸爸,哈雷彗星好像比剛剛更亮了……」
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於大海,
每個生命都是一段記憶 記憶 是藍色的
1該作品之創作概念與內容,見附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