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芬/桃園市大竹國民小學校長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不僅重塑了知識傳遞的方式,更深刻影響教師的專業角色與職責範疇。
本文主要探討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對教師角色的重塑與挑戰;從個性化教學與學習適性化、教學設計自動化與強化、數位素養與人機協作模式等面向進行教師角色重塑分析。此外,本文亦關注教師在適應AI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包括技術學習與應用落差、教學典範的重構壓力以及專業角色的認同危機。最後,提出「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強調透過完善的政策規劃與支持機制,可協助教師順利融入AI轉型,同時維持教師的核心價值與專業自主性。
一、前言:AI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存在思考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了一個洞穴寓言,囚徒被鎖在洞穴深處,只能透過影子來理解世界,直到他們被引領至陽光下,才發現真實的存在。這則寓言與當前AI技術對教育的衝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生成式AI作為新興技術,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也使教師從既有的認知框架中解放,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智能輔助學習時代。然而,這樣的轉變並非毫無代價。當AI逐漸介入知識傳遞、學習分析甚至教育決策時,教師是否仍然握有「引導者」的地位?教育的本質是否因此改變?
從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phronesis)」到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思考,教育從來不只是技術的延伸,而是關於人的發展與理解世界的方式。生成式AI作為知識生產的工具,不僅重塑了教學方法,更挑戰了教師的角色定位與專業價值。在個性化學習、教學設計的自動化、數位素養培養等方面,AI展現出強大的潛能,但同時也帶來倫理問題與專業危機。當技術不再只是輔助,而是積極參與教育決策,教師該如何確保自身的專業性不被削弱?又該如何在機器與人的協作中,保持教育的核心價值?
本文試圖從現實中找到通往理想的實踐路徑。探討生成式AI影響下的教師角色重塑與專業挑戰,並透過「公正轉型」的概念,思考在數位時代如何維持教育的公平與專業發展。當AI成為教育場域的一部分,教師不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是知識的策展人與倫理的守門人——如何在技術變革與教育本質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課題。
二、生成式AI如何改變教師角色
隨著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Fengchun等人(2021)的研究報告指出,教育場域正經歷典範轉移。AI不僅為教學帶來技術革新,更深刻地重塑了教師的角色定位。以下將從個性化教學與學習適性化、教學設計的自動化與強化,以及數位素養與人機協作模式三個面向,探討教師角色的轉型:
(一)個性化教學與學習適性化
根據Holmes等人(2022)的研究,AI的導入促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設計師與輔導者。透過AI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與調整,教師可精準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更有效的個別指導。Pedró等人(2019)特別強調,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AI的輔助讓教師得以同時照顧到更多學生的個別需求,不僅能即時發現學習落後者並提供支援,也能為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提供充實的延伸學習資源,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
(二)教學設計的自動化與強化
Collins與Halverson(2018)指出,AI重塑了教師的課程設計角色,從內容產出者轉變為教學品質的策劃者。透過AI快速生成課程簡報、考試題庫、教材摘要等基礎教學內容,教師得以釋放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教學互動與學生指導。Zawacki-Richter等人(2019)的研究發現,AI在課堂中扮演即時教學助手的角色,可自動回答學生的基礎提問、推薦相關學習資源,使教師能更專注於課堂氛圍的營造與關鍵概念的深度引導。
(三)數位素養與人機協作模式
Fengchun等人(2021)強調,隨著AI在教育場域的普及,教師角色也從傳統教學者進化為AI協作的專業領航員。Holmes等人(2022)提出,這要求教師具備評估與篩選AI生成內容的專業判斷力,確保教材的正確性與教育價值。Pedró等人(2019)進一步指出,教師還需善用AI提供的學習分析,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這種人機協作不是簡單的工具操作,而是運用AI增強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創造更優質的學習體驗。
三、生成式AI對教師帶來的專業挑戰
隨著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專業轉型壓力。根據Fengchun等人(2021)的研究報告,AI技術正迅速改變教育生態,為教師帶來多重挑戰。以下將從技術學習與應用落差、教學典範的重構壓力,以及專業角色的認同危機三個面向,探討教師所面臨的挑戰:
(一)技術學習與應用落差
Zawacki-Richter等人(2019)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教師在AI應用方面面臨顯著的適應挑戰。他們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AI工具的操作與應用,這對資深教師而言尤其困難。不僅要熟悉各類AI平臺的功能,還要瞭解如何將AI工具有效整合到教學流程中。Pedró等人(2019)強調,教師需要發展新的技術能力,包括如何設計適當的AI提示詞,以及如何根據教學情境選擇合適的AI工具,而這些要求往往與教師既有的繁重工作形成衝突。
(二)教學典範的重構壓力
Holmes等人(2022)指出,AI的導入正在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評量方式。在AI輔助學習的環境中,教師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設計作業與評量標準。Collins與Halverson(2018)進一步指出,教師角色需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考能力、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教學典範的轉變要求教師具備創新思維,但缺乏相關培訓與支持系統往往使教師感到無所適從。
(三)專業角色的認同危機
Fengchun等人(2021)的報告特別強調,AI工具在教育場域的普及使得教師的專業定位面臨挑戰。當AI能夠快速生成教材、批改作業、回答學生問題時,教師對自身專業價值的認同感受到威脅。Pedró等人(2019)的研究發現,教師普遍擔心在人機協作過程中失去教學自主權。如何在AI輔助下維持教師的專業地位,同時重新定義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價值,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
四、公正轉型:教師適應數位學習變革的關鍵
在生成式AI融入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不僅關乎資源的均等分配,更需考量不同群體在技術變革中的適應能力與機會平等。「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概念為此提供了有力的指引,強調應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同步規劃資源配置、能力建構與長遠影響,確保不同背景的學習者與教育者都能順利適應數位轉型(OECD, 2021)。「公正轉型」最初源於環境與社會變革,主張技術變革不應加劇不平等,而應減少對弱勢群體的衝擊,並確保其受益。當應用於教育領域時,此概念有助於政策制定者與學校管理者設計支持機制,確保教師在面對生成式AI技術時,獲得適切的培訓與資源,以減少技術適應上的落差。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推動教師的數位轉型至關重要。「公正轉型」不僅能平衡技術發展與教育公平,也能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使AI成為提升教育品質的助力,而非擴大數位落差的障礙。
(一)推動教師的數位轉型機制
政府與教育機構應提供有系統的數位轉型支持,以確保教師能夠適應AI技術帶來的變革與挑戰(Redecker & Punie, 2017)。具體而言,可透過階段性培訓計畫,讓教師逐步熟悉AI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並針對不同學科與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例如,對STEM教師提供數據分析工具訓練,對語文教師則強調AI生成內容的評估與應用。
(二)減少數位落差與技術焦慮
部分教師可能因缺乏技術背景而對AI應用產生焦慮,因此可以設計適合不同數位素養程度的教師支持機制。例如,政府與學校可提供AI應用手冊、線上學習資源,幫助教師快速掌握基本操作與應用方式。此外,建立技術支援團隊,能夠在教師遇到技術問題時提供即時協助,確保AI技術的順利導入與應用(Luckin et al., 2016)。
同時,發展學習社群,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鼓勵教師間的互助與知識共享,能有效減少數位落差,促進教師共同成長。透過這些措施,可縮短教師適應AI技術的時間,降低數位落差,並確保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公平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益處。
五、教師應對生成式AI應用的核心責任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其在提升備課效率、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援、簡化評量工作等方面展現了顯著優勢(Zawacki-Richter et al., 2019)。然而,教師在運用AI技術時,必須保持審慎態度,以確保AI真正服務於教育目標,而非無意間削弱教學品質或加劇教育不平等。
(一)提升師生批判思維與數位素養
AI生成內容可能潛藏文化偏見、錯誤資訊或語言邏輯缺陷。例如,在處理歷史或社會議題時,AI可能反映特定文化的價值觀,而忽略多元視角。因此,教師應培養自身及學生的數位與媒體素養,幫助學生辨識AI生成內容的可信度,並理解技術背後的偏見機制。將數位素養納入課程設計,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評估AI生成內容的來源、驗證資訊的真實性,並進一步思考AI在知識生產中的角色(Mhlanga, 2023)。具體而言,教師可透過專題討論、案例分析及跨文化比較等方式,讓學生理解AI內容在不同語境中的差異,以提升其資訊判讀能力。
(二)重視學習者數據保護與AI應用的規範
不同國家對AI在教育中的應用與學習者數據保護有不同規範。歐盟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強調使用者數據隱私,要求對未成年人的數據收集需獲得家長同意,並受到第三方監管(European Commission, 2018)。相較之下,美國在數據使用上較為彈性,部分學區允許AI系統分析學生學習行為,以提供個性化教學。然而,這也帶來數據濫用與隱私風險,可能導致學生資訊遭到不當利用,甚至影響未來升學與就業機會。教師應理解各國的數據保護政策,並在AI教育應用中遵循合規原則,確保技術創新不以犧牲學生隱私為代價。此外,教育機構應強化監管機制,建立透明的AI使用準則,以維護學生資訊安全。
六、結語:AI時代的教育革新與教師的核心價值
當柏拉圖的囚徒走出洞穴,迎向陽光,他們所見的不僅是更廣闊的世界,也面臨了對既有認知的深刻挑戰。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的迅速發展,使教師正處於類似的境地——傳統教學模式與角色定位正在被重塑,而新的可能性與挑戰也同時浮現。AI已不再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參與知識生產、學習評估與教育決策的重要角色。這場技術變革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設計者、AI協作者,甚至是數位素養的引導者。然而,這樣的轉型也帶來關鍵問題:當AI能夠生成教材、分析學習數據、提供即時回饋時,教師的核心價值是否會逐漸被稀釋?
本文探討了生成式AI對教師角色的重塑,以及教師在技術轉型中的專業挑戰,並從個性化學習、教學設計自動化、人機協作與數位素養等面向分析其影響。與此同時,技術適應的落差、教學典範的轉變壓力,以及專業角色的重新定位,皆對教師的身分認同與專業自主性提出嚴峻考驗。如何在技術創新與教育本質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無法迴避的課題。
在這場變革之中,「公正轉型」概念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確保技術發展不以犧牲教育公平為代價,並透過適切的政策支持,使教師能夠獲得充分的資源與培訓,以適應AI驅動的教育環境。教師的專業價值並非取決於技術的可替代性,而在於他們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培養批判性素養,並確保AI技術被合理且倫理地運用。
正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深層人類理解的橋樑。AI在教育場域的發展,最終不應取代教師,而應成為提升教育品質的助力——幫助教師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思辨能力與對世界的理解。在這場教育轉型中,教師不僅是適應者,更應成為變革的設計者與領航者,引領教育走向更具人文精神與公平性的未來。
參考文獻
Collins, A., & Halverson, R. (2018). 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2nd ed.).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8).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intersoft consulting.
Fengchun, M., Wayne, H., Huang, R., Zhang, H. (2021). 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 UNESCO.
Holmes, W., Porayska-Pomsta, K., Holstein, K., Sutherland, E., Baker, T., Buckingham Shum, S., Santos, O. C., Rodrigo, M. T., Cukurova, M., Bittencourt, I. I., & Koedinger, K. R. (2022). Ethics of AI in education: Towards a community-wide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32, 504-526.
Luckin, R., Holmes, W., Griffiths, M., & Forcier, L. B. (2016). Intelligence unleashed: An argument for AI in education. Pearson.
Mhlanga, D. (2023). Open AI in education: The responsible and ethical use of ChatGPT towards lifelong learning. SSRN.
OECD (2021). OECD digital education outlook 2021: Pushing the frontier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lockchain and robots. OECD Publishing.
Pedró , F., Subosa, M., Rivas, A., & Valverde, P.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decker, C., & Punie, Y. (2017).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 DigCompEdu.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Zawacki-Richter, O., Marín, V. I., Bond, M., & Gouverneur, F. (2019).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 Where are the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16, 39.